1969年,曾经的清华教授吴晗被绑在树上,随后被激愤的学生团团围住,开始一根一根拔他的头发。伴随着他的惨叫,他的头发很快被拔光,接着,他们用皮鞭抽打在吴晗身上,血水混着汗水不断流下。
即便如此,其他人也只是冷眼旁观,无法施以援手。在剧痛之下,吴晗最终晕了过去。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折磨中,吴晗最终撒手人寰。
吴晗,出生于1909年的浙江义乌,从小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才华,对历史充满热情。他12岁便前往金华深造,广泛阅读历史书籍,同时接受梁启超的维新思想。
尽管在1925年家境贫寒迫使他只能去做教师,吴晗的志向却远大于此。
两年后,他考入杭州之江大学,尽管学校一年后停办,他的求学之路并未中断,转而进入中国公学深造。
1930年,吴晗人生遇见了胡适,成为其忠实追随者。在整理《佛国记》过程中遇到难题时,他即刻求助于胡适。吴晗的学术生涯因胡适的影响而蓬勃发展。
1932年,吴晗追随胡适北上,原本希望进入北京大学,但因学术偏科而改投清华。在清华的日子里,胡适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他巨大帮助,也在生活上提供支持。
抗战爆发,激发了吴晗的爱国热情。1937年,他加入西南联大,专注于明史研究。
然而,随着抗战的继续,国内腐败丑闻令他深感失望,特别是好友张荫麟的去世,加剧了他对当局的不满。
1943年,吴晗加入民盟,与胡适的“读书救国论”彻底决裂,从一名历史学家转变为社会活动家,积极参与反对国民政府的行动。抗战后,他与思想不再一致的胡适在上海不欢而散。
回到清华后,吴晗成为中共的坚定支持者,影响了许多教授的思想。
建国后,他担任北京市副市长,主持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。195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,1960年撰写《海瑞罢官》,强调诚实的重要性。1965年,他的《朱元璋传》新版发布,展示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的深刻运用。
余秋雨先生曾指出,生命可以被局限于小圈子的猜忌与损害,也可以在宽广的视野中得到释放和领悟。吴晗的一生,正是在不断的学术追求和思想转变中,走出了自己的道路。
吴晗年轻时是一个热情洋溢、理想充满的学者,积极追求文化和学问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的职业轨迹发生了显著转变。
在政治的风暴中,吴晗逐渐放弃了学者的独立和批判精神,转而成为一个权力的追求者和实用主义者。
他在北京市副市长任上,以极高的效率和决断力推进自己的政治和文化计划,但这也伴随着对旧友和文化遗产的无情打压。
吴晗遭到了极其严酷的对待。1965年,姚文元公开指责吴晗的作品《海瑞罢官》具有反党反社会主义倾向,这成为了吴晗一系列悲剧的开始。
此后,他被错误地贴上了“叛徒”和“特务”的标签。这一时期,吴晗及其家人遭受了极大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。家中常常在深夜被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惊扰,预示着又一轮的审讯即将开始。
到了1969年,吴晗的妻子因迫害而死亡,同年吴晗自己也命丧非命。死前,他遭受了极端的羞辱和折磨,他的头发被全部剃光,遗体至今下落不明。
然而,对吴晗个人历史的评价复杂且多面。他在早期确实对文化和历史贡献颇丰,尤其是在考古和历史研究领域。但在后期,为了个人的政治利益,吴晗曾多次采用不道德的手段,包括错误地利用朋友的信件作为政治打击的工具。
此外,他还涉嫌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用私人藏品,并在没有充分考虑后果的情况下,擅自挖掘明代皇陵,对考古学界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。
胡适曾对吴晗的选择表示惋惜,他认为吴晗是一个有才华的文人,却未能成为一个真正开明的革命者。
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,吴晗的名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,他被误判的罪名得到了平反。尽管公众对他的评价仍有正反两面。
此外,一些与吴晗相关的个人回忆和文献资料也重新被人们关注和研究,为理解这位复杂人物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材料。
在吴晗的书籍中,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犀利的评论,这些成就曾使他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尊敬。
然而,吴晗在追求政治地位的过程中,曾不惜伤害旧友,利用他人的信件作为打击对手的工具,这些行为与他作为学者的形象大相径庭。
吴晗的人生反映出了许多同辈人的困境。在那个时期,许多人为了名利而违背了自己的初衷,吴晗也不例外。
新时代的到来,使我们有机会从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审视过去。在今天,我们可以从吴晗的经历中汲取教训,警醒未来。
尽管吴晗在晚年遭到了世人的痛骂,但仔细分析他的一生,可以看出他的失败并非完全是个人的原因。
在那个混乱的年代,许多人都面临着类似的选择困境。吴晗的最大错误可能在于,他没有足够的自知之明,走上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,这是他人生的悲剧所在。
参考资料:王维佳,高赐玉.“整理史料”到“重建史实”—1930年代吴晗的明代社会史研究与清华历史系改革[J].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,2023,(09):124-135.